2006年7月17日,星期一(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浙江法制报精彩推荐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有问题找律师 签合同找公证
慈溪农民“法律消费”成时尚
本报记者 史诗 通讯员 慈宣

  上周五,慈溪市宗汉街道居民胡家章又一次进城找到律师,这次他是要请律师给前两天收到的一份行政处罚决定“把把脉”,看看是不是能够通过法律途径给自己讨个说法。和几个月前相比,这次老胡对律师的业务已经熟悉多了。年初,老胡的一位亲戚不幸遇车祸身亡,老胡就是通过律师帮亲戚顺利地要到了赔偿金。
  “一开始头脑发热,想去闹,但后来觉得还是请律师走法律途径最可靠。”老胡告诉记者,以前农村里有什么纠纷,都是双方叫上一班亲戚,看哪方有“脚力”(势力)。但这样的方法现在行不通了,事情闹大了,有理也成了没理。但是农民对法律毕竟了解不多,究竟该赔多少,心里没个底,有律师出面就放心了,宁可花些钱请个律师办事,买个心里踏实。
  遇到问题像老胡这样去解决的人在慈溪越来越多了:遇到纠纷请律师,办事先进城请“公证”,已成为慈溪农村许多农民、村级班子的一个选择。他们称这一选择为“法律消费”,普遍认为,“法律消费”花钱不多,但解决矛盾纠纷又有效又省力,事情解决后还不太会产生“后遗症”。
  一位农村支部书记告诉记者,5年前他们村子聘请了律师当法律顾问。这5年中,村里凡搞工程招标、土地承包流转、闲置房屋租赁等,都先请法律顾问来把关,工程实施过程都非常顺畅。
  已经在当地从事法律服务近10年的浙江万豪律师事务所徐忠辉律师对此深有体会:“早两年,农民来找律师的都是刑事案件或者涉及标的较大的经济纠纷,一般的民事纠纷、集体事宜,农民或基层干部很少会想到请律师。现在律师事务所越来越忙了,其中最主要的是农民对法律服务需求的增长。”徐律师分析,这种需求的增长与慈溪农民经济水平普遍提高和法律意识增强是密不可分的。目前,慈溪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8445元,富裕起来的农民用法律保护自己权益的意识越来越强。该市已村村建起了法制学校,累计举办法制培训班5000多个,培训农民50多万人次。
  进城请“公证”,是慈溪农民乐于选择的又一种法律消费方式。当牵涉到土地、房产、借钱甚至是农业设施建设等个人、家庭、集体重大事项时,不少农民都会进城请“公证”。该市掌起镇东埠头的一位蔬菜种植大户,委托上海一家公司搭建蔬菜钢棚,在签订完协议后,他没有把钢棚款直接付给建设方,而是在公证处办理了提存公证,最后,他的蔬菜钢棚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庵东镇的农民冯某近日与另一位农民签订借款协议后,又专程赶到城里的公证处,花1000多元办理了房产抵押公证,为自己加了一道“保险”。
  随着农民法律消费的兴起,慈溪市的法律服务机构也不断壮大和完善。目前该市已有10家律师事务所。据统计,今年1至4月,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共为农民办理诉讼和非诉讼案件826件,公证处共办理各类公证事务953件,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而全市有关信访、矛盾纠纷引起的违法案件等同比却明显减少。